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吴哲之:抗战岁月里的清廉与民情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05 点击次数:176
1942年,正值抗日战争步入关键时期,万荣县皇甫村的吴晟(字哲之,众人多以其字相称),获阎锡山委以重任,担任15专署专员一职,并同时兼任保安司令员。依据当时的行政区划,15专署统辖着万泉、安邑、稷山、河津及荣河等县域。
身为专员并兼任保安司令的吴哲之,其办公地点并不固定,常率领专署团队及保安大队四处奔波处理公务。一旦侦察到日本敌军外出行动的迹象,只要时机有利,吴哲之即刻下令保安队发起突袭,往往能给日寇以措手不及的打击。正因如此,散布于各县的日本侵略者,对吴哲之掌管的第十五专署及其保安大队,既深恶痛绝又胆战心惊,却束手无策。
吴哲之是一位心怀民众、爱憎鲜明的廉洁官员。他每到一地,但凡察觉有人死心塌地追随日本侵略者,沦为汉奸走狗的民族耻辱,或是地方上有恃无恐、借战乱残害百姓、欺压无辜的豪强劣绅,在确凿证据的基础上,他都会坚决予以严惩。吴哲之敢于承担责任,铲除奸邪、保护良善,勇于为民众主持公道的行为,理所当然地赢得了广大抗日群众的敬仰与爱戴。
在吴哲之担任15专署专员的数年间,他每到一地,驻所皆不设防,诚挚邀请各界民众前来,直言不讳地反映地方实况。生活层面,吴哲之深谙民间疾苦,与百姓并肩同行,共享甘苦,从未有过丝毫特权之举。
下述内容记录的是吴哲之及其15专署当年驻扎于汉薛镇南文村的几则往事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汾南地区的人民群众饱受艰辛。吴哲之,身为专员及保安司令,时常与众人同行,不畏风雨,外出总是徒步,其生活状态与普通民众无异。
有一次,在南文村吴哲之的驻地,15专署召集了各县县长举行会议。安邑县县长张毓桐抵达南文村时,骑着毛驴,腰间挎着手枪,身后跟着警卫,气势汹汹地欲直入会场,却被守门的卫士阻拦在外,这引得张毓桐当场发起脾气来。吴哲之听到消息后,步出会场,直指张毓桐问道:“你领着警卫要进会场,难道是说专署的会场藏着危险人物?”张毓桐一见此状,连忙从毛驴背上跃下,同时喝退了随行的几名警卫。
吴哲之心里明白,安邑县作为通往解放区的关键交通枢纽,张毓桐利用县长的职权和军事资源,这些年积累了可观的利益。他甚至私下向人炫耀,当这个县长远比做个专员来得实惠。念及此,吴哲之迅速作出决定,要趁机给张毓桐一点警示。
望见张毓桐从毛驴背上跃下,毕恭毕敬地立于一侧,吴哲之神色平和地问道:“这头毛驴大约值几何?”“不值几何。”张毓桐轻声答道。闻此,吴哲之转身朝向毛驴,言道:“此驴有幸得你祖先慧眼识珠,使你伴随张县长,日日美食佳肴,在人前风光无限,真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!”言毕,他又转向张毓桐:“如此良驹,为我与各县县长各置一头,再为安邑县每位百姓也添上一头。”
听闻吴哲之那些暗含锋芒的话语,张毓桐心中了然,这是专员在给他敲警钟,暗指他这些年积累的财富过于丰厚。在众多人眼前,张毓桐的面色愈发挂不住,这时,吴哲之适时地插话道:“咱们进去开会吧!”自此以后,不少人都察觉到,张毓桐在安邑县的行事风格明显收敛了不少。
南文村的几位高龄长者回想起,当吴哲之担任15专署专员的日子里,每次造访南文村,必定会选择在村民王明仁家中落脚。众人的记忆里,吴哲之总是行色匆匆,行踪不定,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夜幕降临时抵达,又在夜色深沉中离开。时而,村民们清晨踏上田间的路途时,会意外地在村里的某个巷尾撞见吴哲之,他正笑容可掬地与村民们亲切交谈,内容包罗万象。
在村民的心目中,吴专员为人亲和,乐于与百姓闲聊家常,毫无专员的架子。故而,村民们凡有言语,皆愿向吴专员倾诉,即便是家中的琐碎小事,也乐意向他敞开心扉。因此,那些年,每当吴专员踏入村庄,他的居所总是汇聚着众多村民。若见专员正忙于公务,大家便会识趣地悄然离去。根据专员的指示,门卫与警卫对于前来寻访的村民,从不加以阻拦。
南文村年逾八旬的王冬春与王鸿生忆述,某个夜晚,当他们造访吴专员居所之际,发现室内墙壁上分别悬挂着毛泽东主席与蒋介石的肖像,桌上则整齐摆放着毛泽东的著作以及蒋介石的演讲记录与文件(其中也包含阎锡山的资料)。吴哲之端坐于桌前,口中时而复述毛泽东关于抗战的理论精髓,诸如游击战、持久战、反对投降等原则,时而又念诵蒋、阎的言论,比如“攘外必先安内”、军队无条件存续等观点。二人入门时,吴专员非但未回避或掩饰,仅是平静地招呼道:“请先入座,咱们慢慢谈。我正进行一场内心的思辨,试图探究真理究竟站在哪一方。”
作为阎锡山任命的行署专员,家中竟藏有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肖像及其著作,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极其冒险的行为。万一遭遇恶人告发,吴哲之将面临极大的危险,甚至可能招致杀头的灾难。
王冬春等人忆述,事隔多年方知晓,他们年少无知之时,村中尚有数位长者亦曾目睹吴哲之自我辩驳的情景,只是那时无人向外透露半分。这些年来,每当人们谈及吴哲之往昔,既坚守抗日阵线,频繁出击日寇,又秉持正义,严惩诸多汉奸走狗及凶残暴徒,无不感慨万分,难怪吴哲之最终投身中国共产党,踏上了革命的征途。
谈及吴哲之担任专员期间的品行与生活,南文村的数位长者不约而同地赞誉道,吴专员实乃深知民间疾苦、心系百姓的清官,他在个人生活上不慕奢华,衣着打扮与普通民众无异。倘若他独行于路途,外人断难将其与行政署的专员身份相联系(这一点,在西村乡的望嘱、刘和村,里望乡的平原、上牛村,以及万泉乡的荆村、林山等多个村落,众多曾受吴哲之驻守之惠的长者口中,均得到了一致的确认。)
南文村的几位长者忆述,他们皆曾探访过吴哲之位于王明仁家中的居所于南文村。身为行署专员,吴哲之夜间就寝于地铺,身下垫的是干燥的谷草,头部枕的是一块宽大的方砖,所用的铺盖被褥亦十分朴素。正因如此,他的下属们个个行为规范,绝不敢在百姓前故作姿态或发脾气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民众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艰辛之中,众多家庭往往难以维系基本的口粮供应。即便如此,民众还需承担抗日军队、教育工作者以及各类地方团体的伙食开销,这在当时被普遍称作“供食”。
每当吴哲之踏足南文村,无论轮到哪一户人家负责招待,村民们都会倾其所能,力图让吴专员的餐食更为丰盛。吴哲之深刻理解村民们的诚挚与不易,他曾屡番叮咛村干部道,在这艰难时世,能有口饭吃已是万幸,乡亲们吃什么,我便吃什么,切莫让负责招待的家庭感到为难。
某日,轮到村中的憨狗,也就是王志民家中负责伙食。憨狗的母亲出身于皇甫村,她与吴哲之同为故里之人,且自幼为伴,年岁上还要稍长于吴哲之几分。憨狗妈满心想着要为吴哲之准备一顿美餐,怎奈家中彼时一粒白面也无,赖以生存的唯有高粱面而已。无奈之下,憨狗妈只得蒸制了一锅高粱面的窝窝头。
当天早餐时分,憨狗妈忙碌了整个清晨,匆匆整理好餐食,便急往吴专员的住处送去。抵达王明仁宅邸,专署的职员连忙上前接过食盒。一见那热气腾腾的高粱面饽饽,一位职员微微蹙眉,却无人伸手取食。这一幕,恰被转身回望的憨狗妈尽收眼底。这位憨直纯朴的农妇,仿佛当众遭受了羞辱,眼眶里不禁泛起了委屈与尴尬的泪花。
无人能够预料,憨狗妈猛然间回过神来,扯开喉咙高声喊道:“吼吼哟——,吼吼代——(此处的‘代’字,乃当地特色,意指若被呼唤者未闻,旁人可代为应答),为何尔等拒不接受我送来的餐食?”
听见大门外的呼唤,正于屋内忙碌的吴哲之不由一愣。这么多年漂泊在外,乳名早已鲜有人提及,今日来者定是故旧。念及此,吴哲之急匆匆步出门槛,只见大门口憨狗妈面露委屈,吴哲之心中顿时了然。他快步上前至门边,不言不语,拿起窝窝头便大口咀嚼起来。几位在场的工作人员见状,也纷纷效仿专员,拿起窝窝头同食。憨狗妈这时才安心地转身离去。
下述关于吴哲之的几件往事,虽无书面记录留存,但历经七十多个春秋,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流转,在南文村及其周边地带,每当提及这些故事,无论是众多中老年人,还是年轻一代,皆能娓娓道来,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日。这足以证明,凡深得民心之事,即便缺少官方文书记载,亦能深深镌刻于民众心中,历经世代,口口相传,永不遗忘。
参与此次座谈回忆活动的包括王建勋、陈折桂、王海南、王同牛、王冬春、王鸿生、王秉章等人。记录整理 尉培荣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